水产养殖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个是4、5月份谷雨至立夏时期的春夏之交,一个8、9月份白露时期的夏秋之交。因为白露节后水产疾病频发,因此在水产养殖中也常被称为“白露劫”或“白露瘟”。眼下正值这一时节,了解相关的管理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从事养殖生产。
1、造成白露“劫”的原因
白露“劫”的产生不是偶然,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白露是夏、秋交替之际,昼夜温差大,晴天较少,夜间阴雨气压低,水体常常急剧变化,导致缺氧、翻底、倒藻等现象。
2、池塘经过几个月的大量投饵饲喂,水体积累过多残饵、粪便不能分解,导致水质恶化。水质易出现低溶氧、高氨氮、高亚硝酸盐、低pH值、硫化氢增高等问题。
3、鱼虾经过大半年的养殖后,池塘存塘量剧增,养殖密度增大,一旦出现缺氧、倒藻、病害等问题都会因养殖密度大的原因而迅速放大难以处理。
2、白露“劫”易出现的问题
1、因为翻底、倒藻等现象频发,鱼虾会时常出现缺氧、中毒引起的应激问题。轻度应激影响吃料生长,严重的会出现大量死亡,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鱼池倒藻
2、5-10月是养殖投料的高峰季节,白露正值一年养殖最佳时节的中后期,池塘过剩的营养富集达到顶峰。而随着晴天减少、日照缩短、紫外线强度变弱,天然的抑菌条件已不足以抑制细菌的爆发。加之水温又回落至各种病菌最佳的生长温度,因而,白露也是一年中细菌、病毒病的爆发季节。诸如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败血症、病毒性出血病等都是这一时间的常客,且一旦发病多为“复合型”难以治疗。
3、除了应激、细菌病,寄生虫病也是白露“劫”一个头疼的问题。诸如锚头骚、鱼鲺、小瓜虫、孢子虫等寄生虫病接踵而至。重要的是白露过后许多养殖品种不久就会出鱼售卖,不售卖的也要面临越冬问题。一旦9、10月感染寄生虫病至少会损伤表皮,既影响卖相减少收入,留下越冬的鱼群也会增加感染水霉的风险。
寄生虫病损伤体表
3、白露“劫”如何有效应对
应对白露“劫”要从鱼体体质、水体水质和日常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1、这一时间应激增多、病害频发、水质污染严重,但是又是上料生长的最佳时间,鱼体身体负担极大。因此,我们要加强饲料管理,保证饲料的新鲜以及营养全面。同时,定期内服保肝护胆、拌料益生菌促消化也有助于减轻鱼体负担。
2、病菌容易滋生的时节必不可少的要加强日常的消毒杀菌管理。如草鱼等家常鱼类的养殖,这一时节定期使用戊二醛苯扎溴铵类消毒剂能有效减少出血病的发生;虾蟹类,尤其是对虾养殖要重点防治这一时期的弧菌病问题,就要使用胍类消毒剂针对防治;鱼体出现赤皮、烂身的情况下使用复合碘消毒既能消杀病菌,也能促进伤口愈合免遭二次感染。总之鱼病防治,防大于治,这一时节出现问题极难治疗,因此消杀的工作要根据自己的养殖品种定期去做。
3、针对水质恶化、容易倒藻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要定期使用生石灰、微生态制剂调水质,对于淤泥过厚的池塘还要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调节水体。而一旦水质问题已经发生,就要及时使用具有解毒、活水功能的有机酸类产品。一方面能有效缓解水质恶化后鱼类的中毒问题,另一方面打开水面油膜活水能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有助于重新营造一个“肥、活、嫩、爽”的良好水质环境。
4、由于这一时节问题多变,存塘量大,是一年渔业收获最关键的时间,因此管理人员要加强巡塘。一方面,要加强对鱼群应激现象的观察,预防缺氧情况的出现,既要做到增氧机的灵活使用,也要备好增氧药品应对急性缺氧严重泛塘情况。另一方面,对下风口要着重观察“油沫”和“剩料”,一旦油沫和剩料异常增多说明鱼群已经出现应激或病害等问题,需及时把问题扼杀在初期。
总之,白露节后的池塘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生态体系。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到有备无患,将预防工作做到极致。当问题出现时切忌一味追求效果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而应采用相对温和的处理方式以免造成鱼群的二次损伤。
参考资料:
[1]张永旺,刘晓倩.“白露”季节高效养殖池塘管理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14(18):34-35.
[2]程振良,刘广根,廖再生.“白露”季节水产养殖管理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17(15):30-31.
[3]张永旺,何小军.“白露”季节鱼病防治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14(17):57-58.
[4]王维.10月了解弧菌很重要!多事之秋谨防弧菌感染,一文教你如何处理防控[J].当代水产,2017,42(10):84-86.
[5]姜浩文.秋季水产养殖管理技术[J].齐鲁渔业,2006(09):38.
[6]李清 ,梁艳 ,阴鸿达.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J].中国水产,2022(04):100-106.